首页 > 高教评论 > 正文
单春艳,何地:发挥高等教育引领作用,服务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

李强总理近日在黑龙江、吉林调研时指出,要坚持改革创新,更好发挥自身优势,有效激发内生动力,为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作出更大贡献。特别是在考察高校和企业发展时,李强总理勉励大家在教书育人、科研攻关等方面继续奋发作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需要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和高校的引领作用,将较为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全力打造国家级人才中心、科技中心和创新高地,让高等教育成为推动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快变量、强变量。

  形塑东北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加大高校支持力度。近年来,中央财政积极采取措施,对东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给予倾斜支持。针对中央高校国家从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方面加大对东北地区中央高校的经费支持力度。在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地方高校生均拨款奖补资金的基础上,整合设立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资金在分配时向东北地区倾斜。但东北划转院校数量较大,地方财政的包袱沉重,财政收入增速经常处于全国的尾部。特别是东北三省的汽车制造、房地产、采矿等能够带来财政收入的重点行业发展减速,导致税收的负增长,制约省级财政高等教育供给能力。

  推进东北振兴,国家应重视给予东北高校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让各类资源得以更加公平地配置。一是加大财政对东北高等教育的加大投入,为东北高校提供更多经费支持,增强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和透明度,确保资金的合理利用和高效管理。设立中央与地方共建东北高校共建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共建高校发展中的各种实际困难;设立支持东北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东北高校的重点发展和特色办学。二是锚定东北振兴目标,制定专项人才倾斜政策,全方位引进、用好人才,高扬服务振兴“主旋律”,大力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团队,让东北成为人才的向往之地、首选之地、成长之地。三是实现博士授予权方面试点放、管、服,在博士点布局为零的学科中设置博士点,给予东北高校更多博士招生名额。

  发挥东北高等教育特色优势,打造国家人才中心。建国初期东北地区率先建立起重工业基地,围绕国家重工业基地布局,大力加强高等教育建设,当时,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程大学)等一批知名高校成立。1978年国务院下达《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首批88所全国重点大学出炉,东北地区共有10所高校入选,皆为理工类大学。这一时期,东北高等教育实力与经济实力同步提升,形成了以工科高校为重点的东北高等教育基本格局。东北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不仅为老工业基地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与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全国若干行业系统的发展乃至“大三线”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来,围绕国家整体的老工业基地布局,东北逐步形成了以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为核心的东北高等学校集群。总的看,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点建设,东北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存量资源,突出表现在原中央部委院校多,基础雄厚,办学水平比较均衡;工科类院校多,与主导性产业结合紧密;学科体系较完整,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

  东北高校要注重高位统筹,投身服务振兴“主战场”,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的示范作用、科学研究的引领作用、高端人才的输出作用,形成高水平人才库和打造国家级人才中心。一是“双一流”高校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东北现有“双一流”高校11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一众老牌强校均是“C9联盟”成员。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3个学科获得A+成绩,东北大学材料学进入ESI前1%。二是非“双一流”特色高校重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东北财经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长春理工大学6所高校都获得A类学科,学科实力处于全国一流水平,他们肩负培养企业、行业所需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三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要瞄准服务东北,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办学。

  建设东北高等教育集群,构建国家科技中心。我国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在基础研究和科技人才培养方面扮演着主力军作用。高等教育服务东北振兴战略,就要把基础研究做到全球顶尖、服务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标世界顶尖水平,厚植拔尖人才成长的沃土,在建设国家科技中心的征程中打头阵、当尖兵。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度报告显示,哈尔滨工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5所高校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进入前100名。在艾瑞深校友会2023中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金额排名中,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2021年成果转化总额49.23亿元,综合排名第10位,科技成果转化相当可观。

  近年来东北地区整体预期持续向好,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竞争力显著提高,制造业增长好于预期;高技术产业比重在上升,诞生了新能源汽车、新型飞机、航母等领域的一批前沿科技成果。发挥高等教育的集聚效应,既有利于东北地区从地缘角度推动大学群向多极辐射带动,也有利于地区国土空间布局形成一体化发展态势。一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搭建融合平台,构建政府、高校、社会互动模式,形成东北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把东北地区大中城市的高等院校纳入高等教育一体化规划,明确高校服务产业创新方向、设立协同创新组织,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形成区域高等教育和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二是加强区域高等教育中心建设,形成与国家生产力布局和社会发展需要相衔接的高等学校布局结构,新增高等教育资源向新型城镇化地区、产业集聚区、边境城市延伸。三是引导高校人才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汇聚,激发人才活力,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推动高校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引进集聚一批高端创新型人才,推动建设一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高校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打造国家重要的人才中心和科技中心。

  增强东北高等教育内在合力,实现资源共治共享。东北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科教资源,具备将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空间和潜力。但由于缺乏系统整合与优化布局等原因,东北高等教育优势难以深入挖潜并转化为促进振兴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外部支持的同时,需积极探索创新的可能性,强化区域高等教育的粘合性,需要摆脱各省单打独斗的模式和路径,培育形成合力发展的主引擎。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塑造区域核心竞争力,以新的制度建设、新的治理思维和新的方式方法实现东北高等教育资源共治共享,提升政府高等教育治理效能和高校服务支撑能力。

  东北高等教育应以制度建设为着力点,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协调教育资源在区域内合理流动,充分发挥不同类型高校师资互补、学分互认、资源集聚等优势。一是有效整合专业教学与科研项目资源,开展区域性合作,共建国家级科研平台,建立适合自身区域发展的体系结构,在科学技术和教育创新领域注重大协同、大攻关、大联合,精准服务东北产业升级和国家重大战略需要。二是以东北三省高校的高水平大学学科专业为导向,形成科研协同联动发展机制,强化基础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省际、校际合作攻关,勇于突破“卡脖子”核心关键领域的瓶颈。三是推进准工业化平台、校企联合中试平台建设,实现大学科研成果向企业和社会的有效转化,通过集成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优化政策和机制,形成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技术群和产业群。四是东北三省高校与相关科研院所、省市研发部门、科学创新技术企业等机构,联合拓展信息组织开发和研究申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培养一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科技创新型团队,在国家科技领域软实力和硬实力自我较量中积极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