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去年9月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东北振兴的战略意义,深刻揭示了东北振兴面临的突出问题,系统指明了东北振兴的方向。特别是关于“四个短板”、“六项重点任务”的精神,与之前在长春座谈会、全国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座谈会上提出的“四个着力”、“三个推进”等系列要求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地体现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打造发展新动能、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明确要求,体现了经济振兴、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统一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的高度重视。打造东北高等教育高地,夯实东北振兴的科技和人才基础,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对于东北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大力提高人才供给水平、推进战略新型产业发展、加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工业现代化和装备制造业自主化,扩大文化影响力、增强民族团结凝聚力,以及扩大人文交流、吸引积聚人才、营造人文搭台经济唱戏新格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围绕国家整体的工业基地布局,在东北老工业基地逐步形成了以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为核心的东北高等学校集群,为建国初期老工业基地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与技术支撑。经过新中国以来的重点建设,东北高等教育得到了大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存量资源,具备了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突出表现在原中央部委院校多,基础雄厚,办学水平比较均衡;工科类院校多,与主导性产业结合紧密;学科体系完整,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但近二十多年来,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进入转型发展期,高等教育发展面临巨大困难,出现了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下降的现象,除少数高校外,一大批原本在行业系统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高校,或已消失,或已辉煌不再。东北地区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进入全国百强的高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数量等一系列指标,与华北、华东、华中等大区相比,明显处于劣势。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复杂的,诸如:经济不景气,财政支撑能力薄弱;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校合作难以深入,科技成果落地难;民营经济发展薄弱,投资体制畸轻畸重,办学体制多元化程度不高;深受人口迁移的“马太效应”影响,地方高校集聚高端人才的难度加大;高等教育结构深受传统经济布局的影响,面向现代产业转身的任务艰巨;有的省份划转院校数量较大,地方财政的包袱沉重;有的错过了历史的机遇,未能抓住国家管理体制调整的机遇推进强校建设,造成了高等教育竞争力下降等。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东北高等教育在支撑全面振兴方面还面临许多问题,突出体现在“四个短板”上。一是思想观念短板,依赖、保守、封闭等思想观念仍比较浓厚。二是体制机制短板,政府管的过细,市场活力不足。三是结构短板,普遍存在趋同化办学、与社会需求适应性不强的问题。四是开放短板,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不高,领域不广,实效不高。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动力不强与高等教育支撑经济发展能力不强、效力不高交互影响的不良局面,已经成为制约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因素。
东北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与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进程息息相关,没有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就不会有今天如此雄厚的工业基础;没有高等教育的同步甚至是优先振兴,也不会有明天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局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东北振兴的重大部署,必须把重塑高等教育辉煌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必须开创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结构优化为重点,以扩大开放为动力,经济、科技、教育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以高等教育区域中心建设为牵动,建构“一带四点”格局,着力打造高等教育增长极。紧密结合东北振兴、沈大自主创新带建设等战略部署,以哈大高速公路沿线的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四个中心城市为主要节点,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为龙头,以区域内骨干院校为支撑,打造四个定位明确、功能强大、活力充分、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区域中心,使之成为国内乃至东北亚重要的人才集聚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和文化传播中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全面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综合能力。加强高等教育区域中心的内涵建设和机制创新,以学科集群和专业集群建设为载体,推进区域内高校实现捆绑发展、整体提升;以与产业链对接、与创新链相融合为重点,推动区域内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实现合理分工、协同共振;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对其他地区高校的辐射和牵动作用,建构纵向层次布局合理、横向学科专业互补、区域优质资源共享的协同发展局面。
建立中央和地方协同发展高等教育机制,加强对东北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地方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倾斜政策,着力把高等教育区域中心的龙头做强;推进中央部委属高校与地方高校开展对口合作,在卓越人才培养项目等方面给予东北高校扶持性政策,把高等教育区域中心的躯体做实;加强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工作,充分发挥行业部委作用,集中建设好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引导共建高校在提升“平原”基础上再建“高峰”,把高等教育区域中心的特色做优。
二是深度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深度破解东北高等教育的发展短板,根本的出路在于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努力探索走出在传统老工业基地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新路子。要打破省域间高等教育管理行政壁垒,创新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机制。借鉴长三角教育合作交流机制的经验,建立稳定的区域高等教育协作组织和定期会商制度,整体规划区域高等教育的布局与发展,统筹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与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布局结构;搭建区域内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打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行政隶属关系、机构属性的差别,建立相互沟通与合作的立交桥,推动科研合作和人才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合作创新的动力;充分发挥生源市场、技术市场和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各类活动的导向与分层作用,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
要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健全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构建与行业企业发展相适应、与办学特色相匹配的新工科体系,提高工程人才供给能力;深入推进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一批支撑三次产业体系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应用性技术大学和学院;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联盟,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以及产业化的发展链条。深度推进科教融合发展,鼓励和支持高校与中科院系统和企业研发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深度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型科技工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国防需求拉动”、“民用需求拉动”和“科学研究推动”下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深度推进校地融合发展,通过共建“大学—城市”研究院等方式,实现大学与中心城市的互动;打通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渠道,提高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
三是以“一带一路”建设和东北亚区域合作为载体,扩大高等教育开放,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要在中外合作办学、国际交流与合作、来华留学生培养等领域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国际贸易,聚力构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格局,与东北对外开放整体格局形成相互呼应、支撑之势。要以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为重点,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高校为主体,强化面向欧美、俄、日、韩等国家交流与合作,构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打造东北亚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热点区域和国际大学生留学的主要目标区域。要着力加强小语种人才、外语+人才、通晓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国家法律、文化人才等的培养。
四是建立责权利一体化的机制,大力提高省级政府统筹高等教育发展能力。进一步深化省级高等教育统筹改革,是实现东北高等教育振兴的重要保障。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等,建立动态赋权机制,支持省级政府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地区发展需求,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建立对省级高等教育统筹能力、统筹效力的评价机制,将省级政府统筹区域内高校改革发展效果纳入东北振兴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着力督促和引导省级政府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与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深化综合改革与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推进结构体系优化与拓展高等教育功能,推进制度体系重塑与优化高等教育动力系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与夯实保障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基础等方面的能力。
五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激发想干事的积极性,增强能干事的能力,提高干成事的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开创东北高等教育振兴新局面,领导干部是关键!一个好班子特别是一位好班长对于一所大学的发展至关重要。要把打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民族情怀、勇于担当、善于战略管理的高校领导干部队伍摆在重要位置。加大高校领导干部参加国内外培训的力度,着力提高其吸收世界先进办学治学经验、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素质和能力。建立跨地区、跨层次的干部交流机制,推动东北地区高校实现理念、制度、模式和战略上的转型与创新。
(作者:刘国瑞,辽宁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王少媛,辽宁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