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教评论 > 正文
袁广林:我国大学综合交叉学科发展的组织建构和制度设计

 

学科综合交叉可以使学术研究产生新动力,它是知识生产的前沿,是孕育重大科技成果新突破的源泉。20世纪下半叶以来,几乎成为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公理。世界知名大学无不高度重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推动综合交叉学科研究,努力提升综合交叉学科建设水平。反观我国大学,对综合交叉学科研究则重视不够,整体实力较为薄弱。据汤森路透发布的ESI数据,中国大陆仅有两所顶尖大学的综合交叉学科近期才进入全球前1%,清华大学2015年底进入,北京大学2016年初上榜,虽然结束了ESI榜上无名的历史,但也充分表明了我国大学综合交叉学科研究整体水平较低,距世界一流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大学应采取有力措施改革阻碍综合交叉学科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综合交叉学科发展的活力,提高综合交叉学科建设水平,建设世界一流综合交叉学科。

一、综合交叉学科的内涵与价值

综合交叉学科是将已有的关于研究对象各个部分、方面和层次的认识联结、整合,形成新的统一、整体的认识,但这种综合又不是不同认识的简单拼凑和组合,而是依据其内在逻辑关系,以交叉的方式进行有机合成,重构知识体系,形成一门新的研究领域或学科。我国学者对综合交叉学科的理解是通过两门以上学科综合、集成形成一门新的独立的学科,其核心是“有机融合”。西方国家学者则不同,他们并非把建立一门新学科为目标,是混合多个学科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即针对一个共同的问题,由个人组成的团队研究模式,通过多学科或研究领域知识的有效综合和集成,构建新的研究视角和框架,以解决单一学科无法应对的现实复杂问题。他们侧重于学科间相互联系的过程,不以创造一个新学科为目的,结果可能创造一个新的领域或学科。据此,综合交叉学科发展就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继续保持多学科的松散联系,不刻意追求统一的研究范式或独立学科的地位,其结果是形成一个研究领域;另一种是积极寻求属于自身的概念、理论与研究范式,努力使其成为一个独立学科。与此相对应,在组织形式上,一是设立跨学科研究项目,另一种是设置独立的学系。

科技发展的事实已经表明,重大科技问题的突破,新理论乃至新学科的创生,常常是不同学科理论交叉融合的结果。学科交叉融合蕴藏超常的能量,它为我们提供了改变世界的灵感、动力和方法。据统计,在百年的诺贝尔奖中,属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占41.02%,进入21世纪则呈加速增长态势,交叉学科研究范式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麻省理工大学前校长杰罗姆·韦斯纳所言,科学最让人兴奋的地方,就在于交叉领域;其因交叉学科研究而著名的媒体实验室主任弗兰克·莫斯甚至还声称,他们的研究与教育已消灭了学科的分野。

二、我国大学综合交叉学科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以学科分化为基础建立的大学组织结构,形成学科间的壁垒

我国大学学术组织模式绝大部分是以学科作为划分的依据,采取的是“校——院——系”纵向科层结构,由于学科划分过细,据此设立的学院众多,如吉林大学设立44个学院,在全国高校中首屈一指,而这种以学科为单位分科而治建立的单一学科研究模式,强化了学术人员的学科身份感,保护着自己的领地不受其他学科侵犯,形成了过于分割、固化的学术管理体制,使得人员、资源被限制、封闭在单一学科范围内,导致学科封闭,形成学科壁垒,使研究者很难跨越学科和学术组织的边界,制约了不同学科人员的交流与合作,不可避免地形成研究思维单一,学术视野狭窄,形成隔行如隔山的局面

(二)基于传统学科的资源配置方式,抑制了综合交叉学科的发展

目前,我国大学资源配置主要是以传统成熟学科为根据的由于没有综合交叉学科的建制,从事交叉学科的研究人员只能分散到其他学科,即使一些大学建立了某种松散的交叉学科研究组织,绝大多数是既无固定人员编制、无办公用房,也无日常运行经费,有的虽然挂靠在某一院系,而该院系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支配下,只资助本部门的研究人员,在这种既得不到政策、制度的鼓励和保障,也难以获得经费支持的情况下,交叉学科研究难以得到深入、持久和健康的发展。

(三)以传统学科为标准的考核评价体系,影响了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积极性

传统学科的评价以本专业同行评议为主,这种同行评议制度,主要是针对有明确边界的学科进行的,使处于学科交叉地带的研究成果不易被认可,制约和束缚了综合交叉学科研究的深入开展。目前,无论课题申报、成果报奖,还是职称评定,主要还是采取同行评审制度,由于跨学科研究难以找到足够数量严格意义的“同行”,所有评审往往遭遇不公正的待遇。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学者出于自身在原学科领域的贡献度和影响力的考量,对参与夸跨学科研究也心存顾虑,有的虽然身在综合交叉学科领域,但很多则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使交叉学科研究不得不停留在“业余”的水平上

(四)缺乏多学科背景的学术人才,难以组织重大科研项目的集体攻关

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长期奉行过于专深的专业教育模式,不仅专业设置过细、过窄,还建立专业学院,如众所周知的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的“首都八大学院”,这种过窄学科专业设置的负面影响至今仍在,它虽然培养造就了大批各领域的专业人才,但知识视野开阔、懂得其他学科“语言”、游走于不同学科之间的“百科全书”式的具有跨学科战略思维的科学家则较少,这样专业教育培养的研究人员基本是目前大学的科研骨干,单一学科思维使他们很难有跨学科领域的视野,不能够敏锐地在不同学科之间寻找共同切入点,再加之“门户”之见,不同学科之间互相沟通更为困难,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合作,造成学科之间的隔阂与封闭。

三、促进我国大学综合交叉学科发展的方法路径与政策建议

(一)建立基于学科交叉的组织机构,搭建有利于其发展的平台

首先,在修订学科专业目录时,以目前13个学科门类为基础,设置独立的综合交叉学科门类,将综合交叉学科统一纳入学科管理轨道,使其获得合法的地位,为综合交叉学科研究项目申报、评奖、评估和人才培养提供制度平台;其次,改变学科面向过于狭窄的院系设置,提高院系所含学科的综合度,在我国大学除了设置学院之外,还设有独立的系,清华大学有24个,复旦大学有31个,浙江大学有36个,过于细分的教学组织建制造成学科间的分割,而哈佛大学有10个学院,耶鲁大学有11个学院,斯坦福只有7个学院。我们认为,宜按照学科门类设立教学组织机构,尽可能地消除同一学科门类之间的壁垒;第三,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和体制,以问题为指向建立学科高度集成的研究机构和平台,配备富有弹性和灵活性的研究人员,以科技前沿问题为指向组建跨学科团队,对研究人员实行双聘制度,促进他们广泛互动、深入交流和深度整合。

(二)建立有效的学科资源配置机制,为其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学科资源的配置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设立交叉学科研究管理部门,制定专门政策,在将综合交叉学科研究列为单独资助领域的同时,设立专项资助资金,固定资助规模,给予扶持性资助,对于前沿性综合交叉领域研究给予优先资助;二是对综合交叉学科适度谈化以绩效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加大对综合交叉研究基地平台、研究团队的扶持性支持力度,长期的扶持,稳定研究队伍,调动研究的积极性;三是大学层面也应改变学科为主的资源分配方式,建立以问题研究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筹集专门经费,设立交叉学科发展“种子基金”,对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国家战略问题进行重点支持。

(三)完善综合交叉学科研究评价和绩效考核机制,消除阻碍其发展的壁垒

首先,改进交叉学科项目和成果的评审机制,在评审专家遴选时,不仅考虑专家专业知识的深度,还要考量他们知识的广度。其次是对“双聘制”的教师职称聘任和晋升评审时,其所在部门的负责人必须邀请相关院系的专家参加评审委员会,甚至共同担任评审委员会主任,保障交叉学科研究人员的利益。第三,交叉学科研究机构和人员的绩效考核,除了考察其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之外,还要将开创新的学科领域及其发展潜力作为重要内容。

(四)推行跨学科教育,培育能够从事综合交叉学科研究人才

长期以来我国奉行过专的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仅造成了综合交叉学科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局面,更制约原创性研究成果的产生。为此,我们必须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在国家层面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除了单独设置综合交叉学科门类,各学科门类下还应该设综合交叉一级学科和专业,授予综合交叉学科学位,为该学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提供合法依据。在培养过程中,课程设计与学习不拘囿于传统学科边界,以问题逻辑改造课程,通过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建构多学科知识,加强对科学深入而融会贯通的理解;研究训练强调由问题驱动,实行不同学科背景的合作导师制,注重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强化团队合作,为学生构建一个整体性的学习经历,提高学生跨界整合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跨界思维的拔尖创新人才。

(作者:袁广林,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