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所动态 > 正文
“振兴辽宁 高校先行”学术研讨会综述

当前,辽宁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革。一方面,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进入关键时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和辽宁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目标,高等学校面临着大力提升服务经济振兴的能力和实现自身振兴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我省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聚焦教育强国、强省建设的总目标,积极应对国内高校新一轮竞争的挑战,抓住国家实施“双一流建设”“双高建设”“双万建设”等重大计划的机遇,谋划实现内涵发展的新思路,是高等学校必须面对的艰巨任务。

为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谋划服务振兴、内涵发展的思路,2019年7月22日,由辽宁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主办的“振兴辽宁 高校先行”学术研讨会在辽宁大学蒲河校区举行。辽宁大学党委书记兼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周浩波教授主持会议并发言。来自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22所院校的7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会议。与会者聚焦深化改革创新、增强高校发展活力,重点围绕服务区域发展、大学治理、人事制度改革、二级学院管理体制改革、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高校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加强院校研究等问题,分析形势,剖析问题,交流经验,提出建议。

一、振兴辽宁,高等学校须先行先为

开幕式上,辽宁大学党委书记兼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周浩波教授以会议召集人的身份致辞,并从三个方面对“振兴辽宁 高校先行”会议主题进行了解读。一是应如何理解辽宁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指出,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其内涵,除了要实现经济振兴以外,也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体育等各项事业的共同振兴。要认真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着力破除辽宁振兴面临的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开放合作、思想观念等四个方面的突出短板。二是辽宁教育应如何振兴。辽宁教育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较具有大而不强的特征,面对国家新的战略部署和我省振兴要求,辽宁教育既要实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全面振兴,也要从体制、机制、观念上实现全方位新突破,主动探索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思路。三是振兴辽宁高校应如何作为。推动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高等学校要加大布局调整力度;要办出特色,要从招生规模、专业学科建设等外延发展转向关注特色的内涵发展,办出学校特色、专业特色、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特色;要深化高校改革,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已经很难满足高等学校的发展,要积极探索包括财政投入、校友捐助、学生学费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多渠道增加办学经费新路子;高校必须通过国际化办学实现跨越式发展。

围绕高校如何先行先为主题,沈阳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铁岩教授、中国医科大学校长闻德亮教授、渤海大学校长赵晖教授、沈阳建筑大学校长卫东教授以及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院院长周润智教授等专家认为,高校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阵地,服务辽宁振兴,高等学校必须要先行先为,要做到尊重规律、恪守常识、知行统一;要基于大数据对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进行准确预判,以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为基础,做好院校布局和学科专业调整;要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协同育人,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以高校科技创新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要适应市场机制,适应社会需求,适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要求,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激发学校内部发展活力。

二、服务区域发展,彰显地方高校的责任与担当

地方高等学校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是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引领文化发展。辽宁大学党委书记周浩波教授、沈阳医学院院长肖纯凌教授、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张亚军教授、沈阳化工大学副校长笪可宁教授以及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朱成科教授等专家认为,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既是国家战略, 也是地方诉求。紧密结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部署, 对接我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突破辽西北、沈抚经济区和县域经济发展五大战略, 着力厚植人才优势, 培育创新动力, 增强支撑能力, 是高校不容回避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服务辽宁振兴,一方面,大学必须积极适应社会变革,肩负起在国际竞争、国家治理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的责任;另一方面,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人才培养是大学全面履行促进经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职能的结合点,大学必须恪守追求高深知识的职责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与会专家还深度分析了辽西高校转型发展中面临的体制机制困境,提出如何强化辽西高校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使命担当的建议。即,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主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关注开发型科学研究、兼顾基础理论研究;强化科技文化成果在域转化、增强服务社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批判引领区域文化思想走势、筑牢意识形态根基。并提出推进辽西高校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有所作为的政策建议:一是以打造辽西区域核心城市为契机,推进政府、行业企业与高校的深度融合;二是以高校博士授权单位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辽西高校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学科核心竞争力;三是以高水平学科及高层次科研团队引领辽西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高效地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向好发展;四是以提升区域城市竞争力为导向,构建辽西高层次人才“筑巢引凤”政策;五是建立互惠互利的“校企联盟”体制机制;六是积极借鉴公私合作的“PPP模式”,探索解决高校办学经费困境。           

加强学科建设,发挥引领高校发展的龙头作用

学科是大学的基石,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也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姜华教授、中国刑警学院副校长袁广林教授等专家认为,一流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久久为功”的工程,任何期望短期的依靠“砸大钱”“引人才”“砍短板”等急功近利的作法,都难以真正的建立起一流学科。从战略的角度来讲,一流学科建设在学校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校层面的建设,需要注重学科整体布局和调整,发展新型学科和促进学科融合发展,强化学科绩效考核与评价,完善学科激励政策;第二个层次就是学科层面的建设,需要建立既具有竞争又具有合作的学科文化,要根据学科发展和领域做好学科人才引进和培育,抓住学科的最新前沿领域明确学科方向,通过多种途径筹集学科资源。

与会专家还提出,综合交叉学科的建设水平对高校办学具有重要意义,但我省高校对交叉学科建设整体重视还不够,以学科分化为基础建立的大学组织结构形成了学科间的壁垒、基于传统学科的资源配置方式抑制了综合交叉学科的发展、以传统学科为基础的考核评价体系影响了从事综合交叉学科研究的积极性、缺乏多学科背景的学术人才难以组织重大科研项目的集体攻关。为此,要搭建平台,建立基于学科交叉的组织建制;要提供物质保障,建立有效学科资源配置机制;要完善综合交叉学科研究评价和绩效考核机制,激发从事跨学科研究的积极性;要推行跨学科教育,培养综合交叉学科研究人才。

四、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激发高校内生发展活力

治理是实现大学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维度,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刘宏教授、沈阳工业大学副校长袁晓光教授、大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庞国彬教授等专家认为,加强高校内部控制是加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大学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规范权力运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内容,一是明确各岗位职责与分工、提升组织运行效率;二是建立和完善预算项目库、优化预算评审批复机制、健全决算与绩效考评制度;三是转变收支业务管理理念、明确业务支出职责权限、加强大额支出审核控制;四是成立招标与采购管理中心、规范高校招标和采购管理;五是明确学校合同业务的归口管理部门、设计合同签订审批流程规范;六是充分认识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贯彻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组织保障,全校各部门积极参与、协同发力是工作基础,推进信息化建设是技术支撑,各部门业务整合与制度重构是重点与难点。

与会专家还认为,当前高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存在制度设计不科学、有效制度不能落地、权力边界不清晰,学校统筹空间过小,二级学院管理能力不足、大局意识不够,存在不能科学行使权力、不愿意行使权力、甚至越权管理等问题。改善二级学院管理,必须理清学校与二级单位的权力界面,处理好职能部门与二级单位的功能关系,建立合理的经费下拨制度,处理好日常工作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中心工作、主要工作与日常工作的关系。为此,要打造强有力的二级单位领导班子,完善制度设计、明晰权力界面、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做到一院一制,明确职能部门协调、评价、服务的功能责任等。

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

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强有力组织保障,进一步健全高等学校内部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转换人事管理的运行机制,搞活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大连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葛继平教授、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唐卫民教授等专家认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加大对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的“放管服”改革力度;打造好高水平平台,提升高端专业人才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提升全体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度和满意度。与会专家基于对省内部分高校教师的认同度调查结果,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是不断提升学校校长的领导力,做好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使学校发展愿景与个人目标相契合,使教师获得使命感;二是深入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宽松、和谐、公正、公平、公开的人文环境,保障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使教师获得归属感;多方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完善教学条件与设施,定期培训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使教师获得成就感;科学实施柔性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及时收集与反馈教师的合理化建议,使教师获得自豪感;切实提高教师的薪酬、住房等福利待遇,关心青年教师的诉求,不断改善全体教师的生活水准,使教师获得幸福感。

六、推进绩效考核改革,全面提升高校办学效益

高校绩效管理是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激发内生动力、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手段。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孙小平教授、大连交通大学副校长傅利斌教授、辽宁教育学院(辽宁教师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高向辉教授等专家认为,高校绩效考核是推动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引领和推动辽宁省高校分类发展,有效破解高等教育趋同化矛盾问题的关键,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内部约束机制,持续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学校的绩效考核和岗位聘任制改革,首先要根据省编制办的规定,确定各类教师的编制数量;在绩效考核过程中,不仅把量作为指标,还把强度作为指标加进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把学科评估的因素考虑进去;在制定高端人才引进政策、设置人才和科研特区的同时,也要设计完善好本土人才管理体制,打造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共同发展的态势;要在工资结构调整、建立分类绩效考核和分配体系方面做好配套改革。

七、开展院校研究,为高校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院校研究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兴起,是以高校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导向,直接服务于高等教育的管理决策的应用研究,对于推动高校管理科学化具有重大意义。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朴雪涛教授、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公共事务管理研究所所长宋官东教授等专家认为,院校研究具有规划功能、决策咨询功能、质量评价与保障功能、信息数据收集与传播功能、人力资源训练与提升功能,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服务于高等教育的管理决策。但是,省内高校对院校研究工作重视还不够,表现在专门以“院校研究”命名的研究机构不多,院校研究职能相对比较分散,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协同;院校研究人员身份不明确、定位不清晰;不少高校信息化水平不足,跨部门资源不能有效整合,缺乏数据资源共享机制,数据收集困难。为此,一是要提高院校研究组织驱动力,推动政府在绩效评估和专业审核评估上,明确要求各学校建立院校研究中心,提高院校开展院校研究的自觉意识;二是院校研究应采取专业化+策略联盟的组织模式;三是院校研究团队应由专职+兼职人员组成,要对专职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合理定位;四是院校研究机构要明确书记或校长直接领导下的、兼具行政与研究职能的组织定位;五是促进院校研究方法立足“证据本位”,在数据获取和分析上,实现资源共享。

(王少媛、楚旋、曹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