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简介
修南,男,生于1994年2月,吉林省长春人。2023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辽宁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
二、研究领域
高等教育原理、比较职业教育
三、主要学术成果(发表论文)
1.王少媛,修南.人口老龄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5(2):13-15.
2.修南.面向未来的就业技能评估——基于OECD《PISA VET:评估和分析框架》报告的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35):85-95.
3.修南.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知识流动规律及影响因素探析———基于8715篇样本文献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24(6):46-56.
4.修南,唐晓彤.社会学制度主义视角下欧盟国家微证书制度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4(23):68-76.
5.修南,潘黎.论高等教育学作为交叉学科门类下一级学科的愿景[J].大学与学科,2024(3):56-73.
6.王少媛,修南,张楠.东北高等教育支撑区域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24(7):28-38.
7.修南,唐晓彤.欧盟职业教育微证书的信任文化与取信策略——基于什托姆普卡信任理论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5):78-87.
8.修南,刘青.面向绿色和数字化: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转型发展探析[J].当代职业教育,2024(3):92-101.
9.修南.政策工具视角下欧盟国家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行动路径研究——基于芬兰、瑞典、法国、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24(3):78-97.
10.修南.国际组织视角下职业教育教师数字技能提升的困境与突围[J].职业技术教育,2024(7):72-79.
11.潘黎,修南.中国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演变特征与未来趋势——基于“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教育学)”论文的计量分析[J].教育科学,2023(6):9-16.
12.修南,潘黎.芬兰如何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领航者:多源流理论视角[J].比较教育学报,2023(5):29-41.
13.潘黎,修南.英国生涯教育新变革:进程、障碍及其调整策略[J].比较教育研究,2022(8):78-86.
14.修南,唐智彬.高等教育学能否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来自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22(4):19-29.
15.修南.教育元宇宙: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未来路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4):48-53+75.
16.修南.面向新文科建设的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3):50-53.
17.修南.高职院校线上“金课”建设思想理路与改进策略——基于数字原住民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0):21-26.
18.修南.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博弈、障碍及消解[J].当代职业教育,2022(1):81-88.
19.修南.产教融合的制度变迁、问题及优化路径[J].职教论坛,2021(1):20-27.
20.修南.“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金课”建设的价值与维度[J].职业技术教育,2020(32):31-36.
21.唐智彬,修南.“人性”假设理论视角下产教融合的问题分析与现实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9):20-26.
22.修南,刘青.三螺旋体系的他国实践经验及中国借鉴路径[J].当代职业教育,2020(1):87-95.
23.修南,唐智彬.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研发理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9):23-28.
24.修南.论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2019(8):10-15.
25.修南.企业深化产教融合的现状、困境与对策——以吉林省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9(6):10-14.
26.修南,唐智彬.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政策的演变[J].当代职业教育,2018(6):56-60.
四、主要研究课题
1.202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国际比较视野下低技能劳动力的技能转型升级与职业教育供给研究”(项目编号:24YJC880152);
2.2024年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劳动者基础技能的国际比较及职业教育转型研究”(项目编号:L24CSH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