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了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这些指示也为东北高等教育明确责任担当、抓准发展重点、厘清发展思路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五”期间,国家在东北进行工业基地布局和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布局与发展。经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点建设,东北拥有了一批有影响、有贡献的知名高校,形成了以中央部委院校多、工科类占比大、学科体系完整、办学水平均衡、与主导性产业结合紧密为主要特征的综合优势。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与“东北现象”相伴,东北高等教育逐渐陷入发展困境,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明显下降。2003年,党中央作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东北全力摆脱困境、逐步走上振兴发展的新路,东北高等教育的复原力也逐步得到提升。从“振兴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伴随东北振兴战略持续向纵深推进,高等教育肩负的使命越来越重要。进入新阶段,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迫切要求高等教育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发挥支撑作用,在实现拔尖人才自主培养方面有新突破,以新的卓越促生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生态。
重铸东北高等教育的卓越,根本出路在于全力破解观念、体制机制、结构和开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深化综合改革牵动整体跃升与质变。
第一,统筹中心城市、收缩城市与沿边城市的高等教育布局。跳出“一城一企一校”的传统模式,重塑与经济、社会、人口发展高度契合的高等教育空间格局,是事关东北振兴全局的战略性问题。一要引导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四个区位优势突出、产业与科教资源富裕的中心城市建构城市群—产业群—大学群三群联动格局,支撑区域性人才高地、创新中心和开放高地建设。二要支持鞍山、抚顺、营口、锦州、阜新、通化、通辽、齐齐哈尔、鸡西、佳木斯等收缩型城市,加快推进产业经济与高等教育的联动转型,塑造新型“城—产—教”关系,助力共同富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三要加强在丹东、满洲里、黑河等边境城市的高等教育布局,大力支持沿边地区高校实现特色发展,助力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增强服务国家安全战略的能力。
第二,塑造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协同的学科生态体系。推动东北传统产业向数字产业、智能化产业、绿色产业转型升级,急需高等教育通过学科体系的战略性重构与升级,破解传统学科体量大、基础学科实力弱等问题,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区域发展新引擎方面发挥支撑作用。要将国家战略和科技发展牵引与区域振兴需求相结合,把准学科建设的总方向,抓准学科调整的着力点。深化高校与中科院系统以及地方高校与中央部委属高校的合作,加强理科类基础学科建设,着力改变“工强理弱”的状况。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等领域,加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等领域的交叉学科建设。聚焦发展智慧农业、生物育种等前沿方向,构建与现代化大农业全产业链对接的学科集群。围绕壮大冰雪经济,建设涵盖冰雪装备、寒地建筑、低温医学等领域的特色学科体系。
第三,全面提高拔尖人才、应用人才和技能人才供给质量。开创教育供给与人口结构、产业需求动态适配的新局面,需要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地方高校发展,建立贯穿终身教育理念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要把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重要战略位置,瞄准东北振兴的战略布局与重点任务,推动研究生教育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化部署;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开展本硕博贯通培养以及本科直博等试点,加大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力度。大力推进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深化基于社会现实场景和真实问题的教学、科研、服务一体化改革,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深化产教融合,围绕哈大齐工业走廊、辽中南产业集群等组建职业教育联盟,建立专业群—产业园对接机制;促进职普融通,构建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贯通的现代化培养体系。
第四,借助数字化为东北高等教育铸魂添翼。在数字化转型浪潮重塑全球教育版图的当下,东北高等教育亟须把握技术革命机遇窗口,以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转型升级,通过系统性重构实现发展范式跃迁。一是以数字化促进学科体系重塑,强化传统优势学科的数字竞争力,培育基于“数字+”和“智能+”的新兴交叉学科,构建科技牵引、产教协同、数字赋能、特色凸显的学科建设新格局。二是以数字化支撑培养模式创新,积极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技术、大数据分析、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专业,推动人才培养从标准化生产向个性化发展跃迁。三是以数字化助力科研增效,通过搭建虚拟协同平台等方式,密切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和协作,促进东北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高校的科研联动,提高中日韩俄等国高校科研合作效率,重构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界面。
第五,打造体现地缘优势与特色的高等教育开放格局。东北毗邻俄罗斯、日本、朝鲜、韩国、蒙古国等国家,地缘优势非常突出。助力开创东北亚国际交流合作新局面,既是高等教育应该肩负的时代责任,也是高等教育实现振兴的重要路径。要紧密结合东北海陆大通道规划、推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和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等进程,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为中心,打造东北亚高等教育国际交流枢纽和国际人才集聚高地。拓展与俄罗斯、日本和韩国的高水平理工大学在研究生层次合作办学的领域与规模,努力打造东北亚地区博士教育中心。发挥黑龙江大学、延边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等地方高校的特色优势,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扩大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覆盖领域。
第六,着力开创合作发展新形态。破解资源限制和路径依赖等难题,实现转型升级与振兴发展的新突破,必须超越传统思维定式,强化市场、协同、效率等理念,在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实现合作发展。一是在深化产学研合作方面实现新突破。要统筹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强化产学研用衔接,重构教育、科技、产业的关系网络,使高校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创新要素的汇聚地、区域振兴的赋能极。瞄准产业集群建设的重点部位和关键领域,促进高水平高校、优势学科与重点行业和头部企业的强强联合,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转移为一体的产教融合新样本。在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四个科教高地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体系、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及科技领军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体系架构,打造环高校知识经济圈。二是在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上有实质性进展。打破行政壁垒,在共建高等研究院、重大科研平台和培养造就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塑东北高等教育的整体优势。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合作,围绕红山文化、少数民族史、边疆史、东北抗联精神、工业文化遗产等凝练学科方向,汇聚优势资源,共同打造体现国家软实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文化高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玲(报纸) 张黎明(网络)】)
